Wicked Little Town
Tommy Gnosis Version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

想著要介紹這張電影原聲帶已經很久,但卻遲遲無法動筆。或許面對著自己最喜歡的電影排行榜第一名的影像與音樂,總覺得怎麼寫怎麼不好。晚上剛好看了一本書,提到搖滾樂的起源,以及其與社會反動文化的深淺關係與背後的意義,對於喜歡的音樂與樂團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固然開心,但也忽然明白,影像或音樂作為娛樂文化,姑且不論各種時代意義論之,每一個體對其感受的深淺也是很私密且個人的,換句話說,只要喜歡聽得開心聽得感動就足矣。於是今晚撇開各種顧慮,決定來介紹這張原聲帶。

 

電影音樂總無法離開電影本身,2001年,改編自同名歌舞劇(改編自真人真事小說)”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台灣翻譯成搖滾芭比)問世,描述一名出生於東德的男生Hansel與當時一名黑人美軍軍官相戀<註1>,軍官為了帶Hansel回到美國(投奔自由),向Hansel的母親說明兩人必須要結婚,而為了順利過海關,Hansel必須變性。母親支持(投奔自由)且同意Hansel可以使用母親的名字”Hedwig”的Hansel,躺上手術台,因為變性失敗<註2>而開始了其坎坷的人生…


兩人到了美國,就在結婚周年慶的當天,軍官為了另外一位年輕男子拋棄了Hedwig<註3>,同一天柏林圍牆倒下,看著新聞報導的Hedwig同時失去了婚姻更失去了當初來美國的初衷(因為柏林圍牆倒下),開始自食其力的生活。在此認識了一位17歲的美國搖滾迷少年Tommy,少年迷戀著Hedwig,Hedwig開始教導Tommy搖滾樂及創作搖滾樂,兩人依此產生了情愫,就在一次擦槍走火的時刻,Tommy發現在Hedwig那女人的外表下,變性失敗的部分,Tommy當場嚇傻然後跑掉,留下錯愕的Hedwig…這一跑,Tommy憑藉著兩個共同創作的音樂成為耀眼的搖滾巨星,而Hedwig只能帶著自己組成的樂團,一邊在各種大小不一的餐廳或酒館駐唱<註4>,一面透過法律訴訟,希望討回曾經付出給Tommy的,音樂創作、愛以及尊嚴…….

 

整部電影談論著性別議題與愛之間的關係,男人/女人如此二元性別區分對於愛的本質基本上是牴觸的<註5>,而透過整張以華麗搖滾(性別模糊)/龐克搖滾(批判)為架構的電影音樂製作,對於此議題的探討,搭配電影影像,傳達更是直接且強烈。整部電影更像是電影原聲帶的MV,也就是說,在電影內Hedwig演唱的每一首歌,單獨切出來看,都是一部精彩絕倫的MV。

 

有些評論指出整部電影/音樂對於性別與同性戀議題傳達的是一種壓抑/無法獲得認同所以用搖滾樂大聲喊出,但我感受到的,電影中的音樂,對於「愛」的本質,沒有壓抑也不是要取得認同,反而是一種更直接的宣示,宣示不論自己是男或是女,對於愛(對於Tommy的感情)以及因為愛的產物(音樂作品)都是真實擁有,並且是可以追討回來的,而電影歌曲則是各種主張的有利武器。

 

導演John Cameron Mitchell(也是2006年金馬影展參展電影,性愛巴士<Short Bus>的導演),同時也是電影裡面的男/女主角Hansel/Hedwig,其自導自演功夫了得之餘,唱功也是一流得驚人,其嗓音詮釋快板歌曲內的憤怒與不滿直接且強烈,詮釋慢板歌曲之感情卻又細膩且妖嬈,精彩且完整演繹出龐克/華麗搖滾之精神。每首歌的歌詞都是一個故事,看完電影後再聽原聲帶,仍可從頭到尾帶著聽眾再一次經歷電影內的各種憤怒、不滿、真誠愛情,各種情緒延續力極強(像我是以年計算)。

 

這部電影最早是先以歌舞劇在百老匯上演,然後改編成電影。2014年本劇由Neil Patrick Hariss(就是2015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主持人)擔綱男主角再次在百老匯上演,依然造成轟動,此版本的歌曲也收成一張專輯推出(沒想到Neil唱功也是不得了的厲害!)。市面上找得到此三種版本的歌曲專輯,但個人比較偏愛電影版的原聲帶,因為在音樂感受上相對強烈許多(但Neil版的歌曲每一首對我來說咬字都好清楚,某種程度被我拿來當作訓練聽力用^^)

 

這部電影在2001年的金馬影展LGBT專題參展過,聽說早期第四台有播過修剪版。我自己是在2006年的雅虎香港拍賣上買回電影DVD,2010年託朋友從美國買回電影原聲帶。這次要分享的是電影中最後Tommy對Hedwig獻唱的一首歌,也因為這首歌,讓Hedwig殘缺的部分(變性失敗、婚姻失敗、Tommy在情感上與音樂上的叛逃)獲得最終的圓滿與完整。

 

完整,不管怎樣的人,誰不是在追求生命中的完整? 只是當有時候完整以缺少來呈現,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智慧可以明白。

註1: 電影歌曲 Sugar Dady
註2: 電影歌曲Angry Inch 
註3: 電影歌曲 Wig in a box
註4: 電影歌曲 Tear me down
註5: 因為變性手術失敗所以原本6吋變成1吋,沒有陰道也沒有完整陰莖,Hedwig從此是男也是女,性別從此模糊。

 

‪#‎somewhereonlyweknow‬ ‪#‎music‬ ‪#‎HedwigAndTheAngryInch‬ ‪#‎glamrock‬‪#‎punkrock‬ ‪#‎film‬ ‪#‎musical‬ ‪#‎neilpartickhariss‬ ‪#‎wickedlittletown‬‪#‎johnCameronMitchell‬ ‪#‎year2001‬ ‪#‎LGBT‬ ‪#‎金馬影展2001‬‪#‎youknowyoucanfollowmyvocie‬ ‪#‎OST‬ ‪#‎broadway‬

 

文章標籤

symm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You Learn 
Alanis Morissette
Jagged Little Pill (1995)

不回頭看不知道時間可以飛多快。而不被提醒,似乎也很難想到要回頭看。晚上一連串的找核心運動之後,看了第六季第三集的Glee,沒想到這集是在對Alanis Morissette致敬,整個忽然被提醒了之後才驚覺,原來這張專輯已經問世20年。而我擁有這張CD也超過了20年。看完影集滿滿感動與情緒,又來這邊碎碎念一下。

 

1995年,剛好是高一的時候,那是卡帶與CD正在交接的時代,因為考上第一志願,阿母買了一台床頭CD音響給我(沒記錯的話買了快兩萬..現在旗艦手機也是兩萬...再嘆一次),人生第二張購入的專輯便是Jagged Little Pill。那時最好的電腦,CPU是奔騰100,8MB的記憶體,網路是需要撥接,沒有Youtube,接觸西洋音樂的管道除了每周TBVS的西洋大樂兵之外,再來就是每周末MTV台的告示牌排行榜單,然後因為MTV台所以認識了Alanis。

 

說Alanis Morissette是橫空出世的天才似乎一點也不為過,加拿大出生,1994年搬到洛杉磯開始進行搖滾樂創作,當年被瑪丹娜慧眼識英雌的簽下之後,1995年推出全球首張個人專輯(之前在加拿大有發過兩張,只有加拿大買得到)Jagged Little Pill(小碎藥丸)意外走紅全球,原因無他,當年沒太多搖滾女聲,以及他的音樂充滿憤怒與直白批判,歌詞直接帶著各種髒字,對當年音樂界與歌迷來說,是夠前衛夠嗆辣的。

 

她也是自己第一次接觸到的搖滾女聲。學生時代英文不好,對於歌詞理解有限,她的歌唱沒有太多技巧賣弄,歌聲很直接的傳達情緒,從歌聲中感受得到她的憤怒與不滿,對於一個正值叛逆期的高中生來說,有人一起不爽是多麼必須呀,當年每天聽的專輯除了<小碎藥丸>,再來就是張震嶽的<這個下午很無聊>(高中生呀~)

 

整張專輯走Pop Rock + Alternative Rock路線,許多歌曲裡面的Bass很好聽,還有忽然出現的口琴伴奏,在不爽憤怒之餘加了一點小知青。她的嗓音很特別的慵懶,好聽之餘辨識度也好高。這張小碎藥丸專輯全球大賣超過3千3百萬張(列為史上最暢銷專輯之一也是其生涯最佳銷售成績),她的音樂生涯總共拿了7座葛萊美獎(共14次提名),2座全美音樂獎(共4次提名),12座Juno Award(共21次提名),3座MTV音樂大獎(共7次提名)。必須要說,如果當年沒有聽Alanis Morissette,我可能不會理解搖滾女聲的魅力,也不會有後來瘋狂愛上楊乃文的機會;而我可能也無法熬過當年那段痛苦的高中生涯。

 

<小碎藥丸>真的是一張很棒的專輯(原來我已經擁有20年了...),也是塑造Alanis Morrissette前衛憤怒搖滾女聲的形象的重要作品,更別提在當年於歌詞中直接寫出"Are you thinking of me when you FucK her?"如此露骨卻又一針見血的批判,或許為後來的西洋音樂寫詞界帶出了更為生動活潑(?)的填詞方式,這張專輯更是被視為替女權主義發聲。

 

千禧年之前總共發行兩張專輯,第二章風格與第一張差別不大,千禧年之後,第三張專輯因為據說去印度旅行差點掛掉而啟發了對生命有了更多不同的理解,專輯風格開始收斂起憤怒與不滿,轉向內心的尋求與探索,而這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You Love you Learn

‪#‎somewhereonlyweknow‬ ‪#‎AlanisMorissette‬ ‪#‎JaggedLittlePill‬ ‪#‎YouLearn‬‪#‎For20thAnniversary‬ ‪#‎year1995‬ ‪#‎alternativerock‬ ‪#‎music‬‪#‎youloveyoulearn‬ ‪#‎iconicfemalerock‬

 

文章標籤

symm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ity of Angels
30 seconds to Mars
Love Lust Faith and Dreams (2013)

是很後來才開始聽這團,雖然1998年就成立,名氣也不小。後來的後來才知道主唱是Jared Leto。相對於歌手身分,我對於他的演員身分相對比較熟悉,然後原來他還是個網路科技創業家老闆...(可以跟你談UI&UX的..)

收錄在30秒上火星第四張專輯,之後也推出了piano version的單曲。這首歌由Jared Leto寫詞(帥又會唱又會演又會寫歌又會當創業家是想逼死誰...),描述著自己搬到洛杉磯生活之後,如何與這城市文化、所遇見的每一個人,以及自己如何在這城市逐夢的故事。他說這像是一封寫給洛杉磯的情書。

撇開整個樂團的音樂風格,Jared Leto的嗓音其實頗好聽,副歌那段幾乎感覺要把心肺給掏出來了!! 感受得的他真的很愛這座城市!

說真的,被這樂團的音樂風格給影響,自己並不是那麼常聽30秒上火星。但單就這首歌,對於一樣是異鄉遊子的自己,感受自然比較深刻。
‪#‎somewhereonlyweknow‬ ‪#‎thirtysecondstomars‬ ‪#‎JaredLeto‬‪#‎alternativerock‬ ‪#‎music‬ ‪#‎Lostinthecityofangles‬ ‪#‎cityofangels‬‪#‎dallarsbuyerclub‬ ‪#‎year2013‬

 

 

文章標籤

symm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id Air
Paul Buchanan 
Mid Air (2012)

很多時候我們得花時間好好與自己相處,但更多時候這事需要練習

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目標,最近開始每周保持最少三天的4000公尺跑步與核心肌群訓練。這是需要花時間與自己相處的運動,也是需要為了練習再堅持一點點而盡力說服那個想要放棄的自己的狀態。這些時候,腦袋裡常伴著這首歌。

是從About Time(真愛每一天)這部電影聽來的。Paul Buchanan生於蘇格蘭,1981年與Robert Bell組團 The Blue Nile出道。2012年推出個人首張solo專輯"Mid Air",專輯銷量我不清楚,但深深愛上這張專輯。

整張專輯風格一致,只有Paul Buchanan低沉又迷人的嗓音加上鋼琴伴奏一直延續。聽他唱歌,就很像是有人一邊喝著Scotch,一邊慢慢跟你說著故事,不疾不徐,但聽入耳很明白,他好真誠的在訴說著。許多歌曲裡的鋼琴伴奏比重甚至多過vocal,配合著他的嗓音,留給聽者很充足聆聽步調,卻讓人愈聽愈引發情感暗湧,令人有點不捨卻又無法忍住不繼續聽下去。

音樂的力量有時候超過想像,整張專輯的聆聽經驗中最吸引人的是,不管在何時何地,不論當下的情緒如何,只要開始聽這張專輯,世界頓時無聲,只剩下你,與你自己。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與自己相處了?練習與自己相處之必須,可試著聽看看這張專輯,或許,這一切會容易許多。
‪#‎somewhereonlyweknow‬ ‪#‎MidAir‬ ‪#‎PaulBuchanan‬ ‪#‎year2012‬ ‪#‎Aboutime‬‪#‎真愛每一天‬ ‪#‎Scotland‬ ‪#‎Music‬ ‪#‎ButICanSeeYouStandingInMidAir‬

 

文章標籤

symm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ike A Prayer
Madonna
Live in Buenos Aires, Sticky & Sweet Tour 2008

晚上看完模仿遊戲,有感動到。我不是BC的fan,但他詮釋圖靈情感的方式,讓我也跟著落淚。Love makes everything,是對這部電影的唯一註解。一部電影總是容易讓人內心滿滿,情緒。晚上去跑步的時候忽然腦海一直響起這首歌。跟電影沒有太多直接關係,但我就是一直邊跑邊唱著。

瑪丹娜應該不用多作說明,放眼望去西洋樂壇,可以從80s紅到90s,過了千禧年之後到現在仍然維持一定的出片量、銷售量,與表演能量(包括每發一次新專輯就跟著的世界巡迴),也只有娜姐一人了吧。

1995年那張Bedtime story,是第一次接觸瑪丹娜,其實娜姐情歌都超好聽,Take a bow的經典地位也不用再多說明,有別於這十年來的電子舞曲路線,很開心娜姐最新專輯裡面多了幾手過去情歌路線的作品,這種熟悉感令人感到愉悅。(扯遠了)

娜姐曾經公開說過他喜歡表演過去的經典曲目,而且每一次的表演,歌曲一定要從新改編過,表演的橋段一定是要全新的,所以從2006年的Confession Tour到最近的MDNA Tour,許多耳熟能詳的歌曲每一次都讓人驚艷,這也是娜姐橫跨三四個世代到現在聲勢仍然不墜的原因之一,人家天后是這樣當的。

Like A Prayer歌曲經典之外,當年MV更是引發眾多爭議之作,但畢竟有時代背景,現在看起來其實就還好。當年麥特戴蒙跟班艾佛列克搭檔演出的怒犯天條(Dogma, 1999)就找了艾拉妮絲莫莉塞特來演上帝(女上帝),好像就沒引起太多爭議....

每一次的世界巡迴幾乎都有這首歌!! 個人最愛2008年的Sticky & Sweet Tour中改編的版本,原因無他,音樂一下就整場變成超High Rave Party,這種集體高潮的景象,渲染力太強大。

不知道是錄音技術的關係還是人的聲音真的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改變,早期娜姐唱歌聲音比較銳利,1995年在唱Take a bow之後嗓音就多了一份厚度,聲音聽起來更悅耳一點。

When you call my name it's like a little prayer
I'm down on my knees, I wanna take you there
In the midnight hour I can feel your power
Just like a prayer you know I'll take you there

‪#‎somewhereonlyweknow‬ ‪#‎Music‬ ‪#‎Madonna‬ ‪#‎Likeaprayer‬‪#‎StickynSweetTour‬ ‪#‎year2008‬ ‪#‎BuenosAries‬ ‪#‎IWannaTakeYouThere‬‪#‎Lovemakeseverything‬

 

文章標籤

symm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on’t Stop Believing 
Journey 
Escape (1981)

今天生日,一早臉書上就看到許多朋友的生日祝福。很開心,因為除了所謂的白色情人節之外,對於今天這個日子又有一個特別的說法,浪漫圓周日。因為3.1415, 比起圓周率,我永遠只會記得少年Pi…

因為今天生日,所以決定點一首自己深深深喜愛的(其實在這邊分享的每一首歌都是深愛) “Don’t Stop Believing”。1981年由美國搖滾樂團Journey所推出,告示牌排行榜前十名的經典歌曲。Journey其實在米國是很經典的搖滾樂團,許多抒情慢歌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只是不太確定是誰的歌。

2009年福斯電視網推出電視劇Glee,在第一季大量改編演唱Journey的歌,才慢慢讓許多美國以外的歌迷更加熟悉樂團以及其作品。看歌名很容易望文生義這首歌想要傳達的訊息,太多關於自己,關於或許一直不存在的夢想,關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在起飛與降落之間,快樂與難過之間,應該別停止相信的各種時刻,需要生出勇氣的時刻,也剛好是Glee這電視劇主軸,所以兩者搭配起來真的特別好看,也是讓我很愛的原因(Mar 27, 2015 Final Season air in Taiwan)

我們總是在選擇了相信之後,才開始懷疑,或在選擇了懷疑之後,尋找可相信的理由。所以容易在相信或懷疑之間搞死自己?而那些需要我們的相信與要拿出勇氣的時刻,我們拿得出甚麼?

有的歌曲很療癒,有的歌曲很快樂,有的歌曲聽了可以多少幫忙產出鼓勵,這首歌對我來說就是如此,但其實自己其實偏愛Glee改編的版本(笑)。

生日多一歲,希望我身邊的人都平安與快樂,希望在這邊聽我碎碎念的朋友,都可以因為我的分享,找到屬於自己特別時刻或特別意義的歌曲。
‪#‎somewhereonlyweknow‬ ‪#‎DontStopBeliving‬ ‪#‎Gleecast‬ ‪#‎Year20150314‬‪#‎HappyBirthdaytome‬ ‪#‎Journey‬ ‪#‎Music‬ ‪#‎MayYangIdasiak‬‪#‎Holdonthefeeling‬

 

文章標籤

symm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urning Table
Gwyneth Paltrow cover
Glee: the music, Vol. 6

音樂與影像很難分開,音樂中的故事與影像中人物角色故事更是容易搭配。螢光幕前大家熟悉的電影明星,更多擁有不為人知的好歌喉。除了Keira Knightley在電影「曼哈頓戀習曲」中展現的好歌聲之外,這次要來聊的是Gwyneth Paltrow。

相信大家對於Gwyneth Paltrow身為電影明星的形象一點也不陌生。1991年拍了第一部電影,之後參與演出的艾瑪姑娘要出嫁(Emma)、雙面情人(Sliding Doors),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到近期在鋼鐵人裡面演出的小辣椒,更是飆出全球超高人氣。其中1998年的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讓她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2011年在電視劇歡樂合唱團(Glee)中客串演出代課老師,其中演唱了英國女歌手Adele的"Turning Table",身為本劇硬蕊迷,還真的是被她的歌聲給嚇到。原來這位女演員歌聲這麼好聽。這輩子會知道要去聽Adele的歌,還真是拜Gwyneth Paltrow所賜。因為看了那集的Glee之後,立刻上Youtube找影片(另外也是很想知道Turnig Table是哪一首歌!),才發現原來這首歌的原唱是Adele。2011年Gwyneth Paltrow也以此角色拿下艾美獎喜劇類最佳客串女演員(隔年Adele以專輯"21"橫掃當年葛萊美獎)

Gwyneth Paltrow的唱歌好聽,除了其天生嗓音好之外,或許也因為其非專業歌手,所以演唱時反而沒有太多技巧卻更直接傳遞當下演出角色所必須要傳達出來的情感。因為有看劇所以會知道戲裡她唱這首歌的時候的角色心情,也是這樣,這首Turning Table由她詮釋得更為動人。

如果還想多聽Gwyneth Paltrow好歌聲,可以去看2010年由她主演的電影樂下星情(Country Strong),劇中她飾演一位天后級的鄉村女歌手,在一次的流產之後被送入戒酒中心,掙扎在與經紀人老公感情生變後以及在中心認識的另外一位男生之間情感,最後以自殺收場。因為演出鄉村樂天后,除了看她精采的演技之外,聽她唱歌也是很享受! 當然在Glee中客串,唱過的歌也不止一首,有興趣可以上Youtube找找。

之前有聽說她計畫要推出個人專輯,比較可惜的是這麼多年了,除了Glee的電視原聲帶以及Country Strong電影原聲帶之外,還沒真的看到她的專輯發行,不過也因為如此,日子裡還是多了一件值得期待的小事也還不賴。
‪#‎GwynethPaltrow‬ ‪#‎Glee‬ ‪#‎Somewhereonlyweknow‬ ‪#‎Turningtable‬ ‪#‎Adele‬‪#‎music‬ ‪#‎year2011‬ ‪#‎唱歌超好聽卻不被人知的女明星‬ ‪#‎Gleecast‬‪#‎CloseEnoughToStartAWar‬ ‪#‎EmmyAwardWinner‬

 

   

文章標籤

symm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ere with me
Dido
No Angel

延續加班或者是燉湯最適合聽的專輯之話題,心理面二話不說馬上想到Dido。上述情境與Dido音樂作品好壞沒有關係,而是剛好我聽Dido的時間幾乎都是加班,不管是在公司或者是在家裡。

Dido在台灣有一定的知名度。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樣會認識Dido是從阿姆的一首歌/Stan/(2000年英國排行榜第一名歌曲)把Dido首張專輯裡面/Thank you/帶進MV而認識這位英國創作女歌手(真應該感謝阿姆把Dido帶進美國流行樂壇以及台灣!!)。全名Dido Florian Cloud de Bounevialle O'Malley Armstrong(對!就是這麼長)的Dido於1995年在英國正式被某唱片公司簽下,發了幾首Demo歌曲,直到這家某唱片公司被BMG買下之後,Dido於1999年發行首張專輯/No Angel/,這張專輯大紅,第一首主打/Here with Me/搭配電視劇的演出在歐洲獲得廣大注意。經統計,/No Angel/在超過35個國家被評為白金專輯,全球銷量高達2千1百萬,這是21世紀以來全英銷量第二多的專輯。

就是在Love Actually(愛是你愛是我)這部電影裡面聽到Here with me這首歌,除了找原聲帶來聽也找來了Dido個人專輯,才真正感受到這位女歌手歌唱吸引我的原因。相信大多數人身邊都會有一件物品,可能是用的可能是穿的,不管怎麼使用不管經過多久,你們就是不會丟掉它,即是破爛也會持續擁有帶在身邊,原因無他,就是一種安心感。Dido的聲音就是讓我如此感受著,加上音樂作品旋律也都輕柔,所以其實聽著Dido的專輯,很容易讓人進入在音樂裡面,然後默默可以去忙別的事情(就像那一件讓你安心的物品,你不會時常去注意安心感,但你就是會安心)。

從2006年開始,不管用ipod或者是電腦或者式行動裝置聽音樂,裝置裡面總會有Dido的專輯,一種隨時可取得的安心而讓我可專注在其他事情上面卻又不失音樂的陪伴。另外推薦Dido 第二張專輯/Life for Rent/,也是很值得一直放裝置裡面不時聆聽的一張專輯。

最佳服用時機:當然除了加班或者是燉湯。單戀暗戀苦戀者的心情,或者是已經12點了還在沙發上等著男友或老公回家時(誤)

And I wont go

And I wont sleep

And I can't breathe

Until you're resting here with me

‪#‎music‬ ‪#‎somewhereonlyweknow‬ ‪#‎Dido‬ ‪#‎noangel‬ ‪#‎herewithme‬ ‪#‎year1999‬‪#‎stan‬ ‪#‎thankyou‬ ‪#‎untilyouarerestingherewithme‬ ‪#‎projectone‬ ‪#‎loveactually‬

 

文章標籤

symm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ost Stars
Adam Levine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Begin Again"

年前忙到年後,終於開始打定主意要好好恢復正常生活。因為過年期間離開友善的網路環境, 有段時間沒有回來碎碎念了。真是抱歉。如果在這裡的各種主觀碎念讓你覺得有一點點還不賴的地方。請別吝嗇讓我知道,會持續在這邊很主觀的發言!!

在經歷葛萊美,奧斯卡頒獎典禮之後,日子似乎也不得不的回歸平靜。下午偷空去看了二輪電影「曼哈頓戀習曲」,從去年一直到今年的懸念終於解決。很適合開始再來這邊碎碎念。

有一種觀影經驗對我來說是特別的,就是還沒看過電影但卻對電影裡面的音樂熟悉到不行。所以當跟著影像與故事走著而出現的音樂,總是令我對於電影多了許多熟悉感,而且透過電影歌曲可以更理解故事裡面想要傳達的各種情緒。早期看"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台譯搖滾芭比)是如此,今天看"Begin Again"更是如此。

因為聽了原聲帶,所以早在去年電影在首輪的時候就一直很想去看,無奈各種奇怪突發事件導致一再改期(但也因此看了我可能不會去看的鳥人也不賴),於是電影始終沒看成,但原聲帶真是每天聽到滾瓜爛熟。不得不說因為這張原聲帶,個人開始喜歡聽Adam Levine。這人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就是魔力紅(Maroon 5)的主唱。

當年一首"This Love"紅遍全球也打開台灣市場知名度的魔力紅,老實說我很討厭。除了因為太紅太洗腦導致身為聽眾的我很反感之外,主唱Adam Levine的嗓音對我來說真是有夠難聽,唱搖滾的用假音他不是第一人,但其聲音太過尖銳沒有層次真的讓我覺得像鴨子叫(都說是主觀碎碎念所以歌迷請別來討論),甚至連當時身邊的朋友在聽魔力紅也都被我攻擊加嫌棄,到後來魔力紅的每一張專輯都被我自動忽略。就自己的聆聽經驗而言,身為一個搖滾樂團主唱,Adam的歌聲其實偏高,於是在搖滾樂這樣的曲風裡面會讓我不容易聽完,或許整張電影原聲帶製作以他個人名字發表,讓我先少了成見,於是對他的歌聲完全改觀。

不知道是該感謝電影製作還是感謝唱片公司的市場操作策略又或者是不知道謝誰所以感謝老天爺好了,去年冬天在spotify發現一名歌手叫做Adam Levine在電影裡面唱了一首歌,讓我開始延伸聆聽才發現這傢伙是魔力紅主唱,整個才讓我驚覺,或許我錯過了不少。人生的故事很容易這樣演,一開始討厭的原來才是合拍,以後我要減少自己主觀的判斷(聽歌也可以有人生道理是哪招)。但自己也不是隨便討厭,後來我馬上去找早期的魔力紅作品,比較其最新的專輯 ”V”,我必須說Adam的唱腔真的有變(也是我個人主觀認定所以不用來討論)所以近期魔力紅的新專輯”V”也成了每天必聽專輯之一!!!

當然歌曲旋律與歌詞都很是我的菜有加分,為了證明自己當初「聽走耳」於是反覆聽著這張電影原聲帶。整張原聲帶同首歌有三個不同的版本,除了Keira Knightley清新版之外(也很意外的很好聽),Adam Levine貢獻了兩版(原版&In to the night mix version),個人偏好原版。Adam Levine的嗓音開始迷人,他的假音在這首歌的表現意外成為重點,一般來說對我而言假音在演唱的過程中加分用的(或炫技),除了可以感受到演唱者的歌唱技巧之外,在一首歌裡面也很容易成為一種Twist,就像主餐吃完了,上了不被期待的甜點卻意外發現真好吃。但在這首歌裡面,Adam的假音成了主菜,我徹底被抓住,根本讓人忘記要吃甜點。搭上歌詞更具情緒穿透力,淚腺容易被刺激。

不打算在這邊介紹但電影很值得看(看完才會了解英文片名的意思),沒想到Keira Knightley也會唱歌,之後可以來介紹一系列電影明星唱歌卻意外好聽的專文:)

Don't you dare let our best memories bring you sorrow
Yesterday I saw a lion kiss a deer
Turn the page maybe we'll find a brand new ending
Where we're dancing in our tears and

God, tell us the reason youth is wasted on the young
It's hunting season and the lambs are on the run
Searching for meaning
But are we all lost stars, trying to light up the dark?

題外話,電影裡面有一段情節讓我回想起早年我很愛跟人家玩交換iPod的遊戲,因為是真的想要透過知道對方聽甚麼音樂而多了解對方。現在大家都用手機在串流但誰會想要交換手機(too personal & too much information),這也可算是時代的回憶吧。
‪#‎somewhereonlyweknow‬ ‪#‎beginagain‬ ‪#‎adamlevine‬ ‪#‎keiraknightley‬ ‪#‎OST‬‪#‎loststars‬ ‪#‎yesterdayIsawALionKissaDeer‬ ‪#‎曼哈頓戀習曲‬ ‪#‎music‬

 

文章標籤

symm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ysical 
Olivia Newton-John
Physical

愈接近過年就愈多事,東忙西忙得瞎忙起來。難得偷到時間回到這邊,一週多沒有碎碎念果真會覺得不對勁。

之前說過我是80s的big fan,但後來慢慢延伸聆聽到60s & 70s,必須要老實說Glee這部影集功勞很大。這戲裡面人物個性都刻畫得很明顯,加上挑選的歌曲都是近代流行樂+古代傳唱經典,裡面每個人都超會唱,音樂總監也很酷的每首歌改編都很正點,撇開高中生活的故事主軸,我還真的很愛!!!今天要分享的這首歌,就是從影集裡面看到的(連MV都跟著改編還很有誠意的邀請主唱客串一起拍真的太kuso!!!)。又前陣子葛萊美大贏家山姆先生承襲同鄉Adele的把獎都贏光光路線,Olivia Newton-John的歌曲旋律也開始出現在我腦海。

本來是英國人,五歲移民澳洲,70年代走唱流行鄉村音樂除了在英國與美國排行版獲得好成績之外,原本一首唱片公司不打算發行卻被DJ熱放的歌曲,最後出版大賣,1974年更獲得葛萊美獎「年度最佳唱片」和「年度最佳流行女藝人」兩項大獎。

Olivia在1978年與John Travolta合演《火爆浪子(Grease)》,奠定了她的巨星地位(Glee曾花一集演這部電影以及演唱電影歌曲來致敬)

1981年秋天發行專輯/Physical/,同名主打Physical帶著輕快disco節奏流行舞曲,蟬聯告示牌流行榜10週冠軍之外,也成為1982年終冠軍單曲,專輯大賣兩百多萬張。澳洲天后的人氣不是蓋的。

這首歌真的好聽也好笑,我始終這麼認為。比較起現在西洋歌曲對於性這件事情的直白(連暗示都不暗示了),Physical這首歌詞隱晦又拐彎的唱著暗示性愛這回事,真的是太好笑了(但沒辦法古代人有當時的時代背景)。雖然拐彎的暗示性愛,但MV卻頗前衛就是(之前看到一篇報導還榮獲史上前不知道幾大的最Gay音樂MV第六名!!)。之前說過不是很愛談歌詞因為解釋都可以很主觀,但這首歌的歌詞實在是不說不行:

Let's get physical / physical / I wanna get physical / Let's get into physical / Let me hear your body talk / your body talk / Let me hear your body talk

Let's get animal, animal / I wanna get animal / Let's get into animal / Let me hear your body talk / Let me hear your body talk

是不是,get physical就算了還讓我聽到你身體的聲音還讓我們變成動物…真的笑死我。別誤會,是會讓人心情好的笑死!

最佳推薦服用時機:當你心情很不愉快的時候或者是在健身房運動的時候(笑)。當然想要學學老派傳情也可以抄幾句這歌詞。搭配MV一起服用會更有笑果。也推薦大家去看Glee版本的MV,有追劇的就知道,蘇教練真的是超好笑…

好笑歸好笑,人家當年也是葛萊美加持的專輯暢銷天后一枚!!!
‪#‎music‬ ‪#‎somewhereonlyweknow‬ ‪#‎physical‬ ‪#‎olivanewtonjohn‬ ‪#‎dancepop‬‪#‎year1982‬ ‪#‎Glee‬ ‪#‎LetsGetPhysical‬

 

文章標籤

symm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ere with me
Dido
No Angel

延續加班或者是燉湯最適合聽的專輯之話題,心理面二話不說馬上想到Dido。上述情境與Dido音樂作品好壞沒有關係,而是剛好我聽Dido的時間幾乎都是加班,不管是在公司或者是在家裡。

Dido在台灣有一定的知名度。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樣會認識Dido是從阿姆的一首歌/Stan/(2000年英國排行榜第一名歌曲)把Dido首張專輯裡面/Thank you/帶進MV而認識這位英國創作女歌手(真應該感謝阿姆把Dido帶進美國流行樂壇以及台灣!!)。全名Dido Florian Cloud de Bounevialle O'Malley Armstrong(對!就是這麼長)的Dido於1995年在英國正式被某唱片公司簽下,發了幾首Demo歌曲,直到這家某唱片公司被BMG買下之後,Dido於1999年發行首張專輯/No Angel/,這張專輯大紅,第一首主打/Here with Me/搭配電視劇的演出在歐洲獲得廣大注意。經統計,/No Angel/在超過35個國家被評為白金專輯,全球銷量高達2千1百萬,這是21世紀以來全英銷量第二多的專輯。

就是在Love Actually(愛是你愛是我)這部電影裡面聽到Here with me這首歌,除了找原聲帶來聽也找來了Dido個人專輯,才真正感受到這位女歌手歌唱吸引我的原因。相信大多數人身邊都會有一件物品,可能是用的可能是穿的,不管怎麼使用不管經過多久,你們就是不會丟掉它,即是破爛也會持續擁有帶在身邊,原因無他,就是一種安心感。Dido的聲音就是讓我如此感受著,加上音樂作品旋律也都輕柔,所以其實聽著Dido的專輯,很容易讓人進入在音樂裡面,然後默默可以去忙別的事情(就像那一件讓你安心的物品,你不會時常去注意安心感,但你就是會安心)。

從2006年開始,不管用ipod或者是電腦或者式行動裝置聽音樂,裝置裡面總會有Dido的專輯,一種隨時可取得的安心而讓我可專注在其他事情上面卻又不失音樂的陪伴。另外推薦Dido 第二張專輯/Life for Rent/,也是很值得一直放裝置裡面不時聆聽的一張專輯。

最佳服用時機:當然除了加班或者是燉湯。單戀暗戀苦戀者的心情,或者是已經12點了還在沙發上等著男友或老公回家時(誤)

And I wont go

And I wont sleep

And I can't breathe

Until you're resting here with me

‪#‎music‬ ‪#‎somewhereonlyweknow‬ ‪#‎Dido‬ ‪#‎noangel‬ ‪#‎herewithme‬ ‪#‎year1999‬‪#‎stan‬ ‪#‎thankyou‬ ‪#‎untilyouarerestingherewithme‬ ‪#‎projectone‬ ‪#‎loveactually‬

 

文章標籤

symm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in Man
T.Rex
The Slider

來談談70年代吧。雖然我是80年代的big fan。但這兩年的延伸聆聽開始伸向70s,多虧了現科技的發達與這兩年多電影配樂的選用。得以多少接觸到跟甜膩的80s不同的音樂類型。

當美國結束60s的嬉皮文化進入了70s,彼岸英國樂壇正颳起強大的華麗搖滾(Glam Rock)風暴,那也是英國樂團性別最模糊的年代(同期還有大衛包伊阿!)。如果說只要認識一個樂團,那麼T.Rex正是此華麗搖滾的最佳代表,而你不能不知道。

T.Rex於1960年在倫敦成立,由主唱1968年才發行第一張專輯。那時候走的是迷幻民謠路線。1970,T.Rex正式轉型成為視覺系樂團,開始在英國樂壇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台灣民眾比較熟悉的可能是/20th century boy/(2009年楊乃文的英文自選集有翻唱之外)。1977年T.Rex主唱喪生於一場意外車禍(29歲),結束樂團短暫七年的經營,但在這七年間,T.Rex的華麗搖滾對當時以及後世的搖滾樂、龐克搖滾甚至是所謂的英式搖滾發展影響甚鉅,從The Smith,Ramones, The Who, David Bowie, REM,甚至到90s的Oasis,無不聲稱受到T.Rex的音樂啟發。在許多電影裡面的插曲也都聽得到T.Rex的作品。

雖然團名叫做T.Rex(雷暴龍),但主唱Marc Bolan歌聲與唱腔剛好完全相反,即使搭配搖滾如此節奏與重拍,Marc歌聲性感就如同他/她在你面前緩緩搖擺著,在舞池已經空無一人只剩下你與主唱相擁著輕舞搖,而他/她就把靠在你的肩膀,在你耳邊輕聲的說著

最佳服用時機: 當你很疲累很疲累的時候,或者是假日午後打盹要睡不睡的迷濛時後以及半夜不睡覺醒著的時候
(好聽的作品太多,另外推薦 Life is Strange & Ballrooms of Mars)

‪#‎music‬ ‪#‎Trex‬ ‪#‎somewhereonlyweknow‬ ‪#‎mainman‬ ‪#‎glamrock‬ ‪#‎year1972‬‪#‎britishrock‬ ‪#‎marcbolan‬ ‪#‎areyoumymainman‬

 

文章標籤

symm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ransatlanticism

Death Cab For Cutie
Transatlanticism(2003)

2003年,DCFC發行第四張專輯「Transatlanticism」。此張專輯完整呈現整體樂團概念之外,除了主流樂壇一致好評,也於商業市場中獲得廣大的成功與回響,讓此indie rock band於indie community之外開始真正被注意。專輯名稱很難翻譯,接近的意思可以說是「橫越大西洋主義」,簡而言之,意思是被海洋分隔兩地遙遠不可得的思念。也呼應歌詞內大量的水的意象。

仔細聽這首歌開頭,除了簡單的鋼琴單音之外,還有一種敲擊聲音(我真不知道那是甚麼,感覺是電子合成的音樂..),真實營造出遼闊寬廣的空間感。主唱聲音緩慢唱著,字句流洩一點一滴的堆疊出幾乎快要心碎的情感,特別是到了一再重複的副歌,主唱聲音真誠的近乎哀求,足以令海的對岸那人,即使站立於岸上也致完全滅頂。

之前說本團主唱聲音超乾淨又具備強大情緒穿透力,在這首歌中表現完全體現。也是為什麼當年我從六呎風雲的原聲帶中聽到本首歌,近乎瘋狂地開始延伸蒐集DCFC的各種資料與歌曲。(有些專輯在台灣不好買,我也是到亞馬遜買了四張....)

推薦最佳服用時機:
1. 仍然熱戀火辣辣的遠距離戀愛,或是單方面熄火的遠距離戀愛,或其實距離只有台北高雄不管哪一方先熄火的遠距離戀愛。
2. 單純只是有著深深寂寞感的自己一個人,或太閒沒事想要體驗深深寂寞感的不管幾個人

The rhythm of my footsteps crossing flatlands to your door have been silenced forever more. / The distance is quite simply much too far for me to row / It seems farther than ever before / Oh no.

I need you so much closer.....

其實在情感上真正的需要,對方是不會知道的...
‪#‎music‬ ‪#‎deathcabforcutie‬ ‪#‎DCFC‬ ‪#‎transatlanticism‬ ‪#‎year2003‬‪#‎somewhereonlyweknow‬ ‪#‎IneedYouSoMuchCloser‬ ‪#‎indierock‬‪#‎alternative‬ ‪#‎projectone‬

 

 

文章標籤

symm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omeday you will be loved
Death cab for cutie

Plan

第一次接觸到這團,是在2006年聽著六呎風雲的電視原聲帶vol.2裡面所收錄的一首歌,除了立馬無限重播之餘,感謝當年itunes就有辦法讓我延伸聆聽這樂團的專輯以及資料。從此,在我的音樂偏好裡面,開始有了indie rock(美國稱之為Alternative)這樣的音樂類型的概念。

這邊不贅述甚麼叫做indie rock(音樂不是只要覺得好聽就夠了嗎!),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購買這個月的Big Issue,封面是班奈迪克康柏拜區,裡面對於各種音樂類型與起源有詳細說明(順便做善事幫助街友)

Spotify的簡介裡面是這麼開頭的「Death Cab for Cutie's rise from small-time solo project to Grammy-nominated rock band is one of indie rock's greatest success stories」。

1997年成軍於美國華盛頓,成員包括Ben Gibbard (vocals, guitar, piano), Nick Harmer (bass) and Jason McGerr (drums). 一開始只是Ben自己一人solo project,發了一張Demo專輯沒想到大獲好評甚至獲得一紙合約,於是Ben決定擴展project的規模而有了現在樂團的樣貌,並持續在Indie社群擁有廣大的歌迷。(聽說後來簽進去華納~但管他的我還是要當他們是indie)

日後再來聊當初那首讓我驚為天人的歌曲。本次要介紹的是DCFC於2005發行的專輯/Plan/。整張專輯完成度超高(默默你聽完一張CD會忽然發現阿就這樣聽完了!!)歌曲都超正點不在話下,重點是主唱的嗓音(對還是要說嗓音)乾淨清澈具有強大情緒穿透力,每次聽的時候,思緒總是一下就往心裡去,對我自己而言,很是極具療癒效果。雖為獨立搖滾樂團專輯但其實是很好入門的抒情路數(對很多人會被搖滾兩個字給擋在門外因為會認為很吵...><),但我沒差是因為每次總被主唱嗓音給帶走了..(遠望)

推薦最佳服用時機: 開車的時候,開長途的時候,開長途路上車又不多人煙稀少的時候。因為一來路上人車不多被主唱嗓音帶走也相對不危險,再來就是個人偏愛開長途的時候一定要聽這張專輯(關於這點你可以不理我但一定要試看看)。

順帶一提,主唱的老婆是 Zooey Deschanel,但已經確定離婚了。這時候就讓我想到人家綠洲老早就在唱Please dont put your life in the hands/ of a rock n roll band,前輩再說都沒在聽...(同場加映coldplay主唱與葛妮絲派特洛)

You'll be loved you'll be loved like you never have known
And the memories of me will seem more like bad dreams
Just a series of blurs like I never occurred
But someday you will be loved

看這詞,或許這首歌是寫給Zooey的吧,當然那些情傷的也可自行服用
‪#‎music‬ ‪#‎somewhereonlyweknow‬ ‪#‎deathcabforcutie‬ ‪#‎DCFC‬ ‪#‎indierock‬‪#‎alternative‬ ‪#‎year2005‬ ‪#‎projectone‬ ‪#‎somedayyouwillbeloved‬

 

文章標籤

symm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osing Hope

Nathan Fox

I'm All Done(2012)

 

這些年來,身邊的朋友大概都知道我黏著Spotify很多。雖然還是會買CD,但是聽音樂的行為已經以串流為主。約莫兩周前,Spotify信箱來了一封信,一位叫做Nathan Fox的老外寫信來,內容說著他看我聽音樂的profile,他想要我聽他的一張EP,聽完之後讓他知道我的感覺如何。一開始以為是騙人的,上網查發現這位音樂家還真的有個官網介紹自己的作品,於是我回信給他說明我會好好聽完之後回覆給他。

EP名稱叫做I'm all done,2012年發行,總共六首歌。一次聽完六首歌其實不難,難的是他的嗓音對我來說不好聽。這下真的頭大,之前說我聽音樂都先聽歌手的聲音,除了聲音有點讓人皺眉頭之外,整張專輯充滿old school New Orleans jazz+60s soul,再到Dixieland Jazz.....整個都不是我的菜

以個人偏好來說,雖然音樂聽的雜亂無章(跨界??),但大致上還是可說搖滾跨電音跨一點西哈跨一點POP跨一點80s迪斯可舞曲,爵士沒有在我的領域裡面,我對其印象只剩下電影<芝加哥>

整體而言,整張專輯編曲的風格我是喜歡的,幾次聽下來總是令我想起英倫情人裡面有一幕就是軍官與美女在舞池跳舞的景象。但問題還是在嗓音,這位仁兄的聲音對我來說太尖,不是假音的那種尖,是講話聲音感覺就很尖銳的尖,加上EP第一首歌<I'm all done>唱得太過用力,整個聽了很不習慣...相信大家都聽過Damien Rice的聲音,就可以想像DR的聲音整個音頻拔尖之後的樣子....(DR用力唱的聲音還是有一定厚度..)

這首/Losing Hope/是整張專輯裡面我最先喜歡的,原因無他,因為這首歌裡面的聲音表現輕輕柔柔,加上有個女聲一起演唱,聽起來很舒服,曲風偏向indie folk,整個聲音+音樂旋律整個完美。還好有這首歌,我可以這兩周以來一直聽著這張EP,然後每天苦惱著我要怎麼回覆他就以個人感受來說,他必須要改一下表現自己聲音的方式....

以上是兩周前的感受,今天晚上下班在捷運上再度拿出來聽,忽然生出不同感受...還好我還沒有回給人家(笑),只能說,這是張耐聽的EP,不會一聽馬上就愛上,但聽久了也不會那麼不愛了...

I'm losing hope /but I wont let go/though i cant hoe this whole row on my own
‪#‎music‬ ‪#‎nathanfox‬ ‪#‎oldschoolneworleansjazz‬ ‪#‎indiefolk‬ ‪#‎Jazz‬‪#‎somewhereonlyweknow‬ ‪#‎losinghope‬

 

文章標籤

symm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